構建中港IP保護網絡,助力品牌走向區域與國際舞台

在數字經濟與創新驅動時代,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IP)泛指人類智慧創造成果的專有權利,包括專利、商標、著作權、設計權、商業機密等。隨着互聯網、AI、設計創新、數碼內容與科技研發蓬勃發展。

知識產權的保護早已不限於傳統產品或商標,更涵蓋了品牌形象、技術應用、演算法、應用程式界面,甚至社交平台內容與虛擬資產等。

在這個「創意就是資產」的年代,品牌如何守住自己的創新成果,已成為企業能否可持續發展與國際化的關鍵。

《飛越品牌大獎》(Extraordinary Branding Awards)深明知識產權在品牌成長中的關鍵作用,積極推動粵港知識產權合作,讓更多企業在創新之餘,亦能獲得實質的法律與策略性保障。

為強化對參與企業的支援,我們正式與廣州南沙版權產業服務中心廣州南沙版權產業服務中心建立戰略合作,整合內地豐富的產業資源與香港專業的法律服務,為大獎得主打造一站式知識產權支援方案。

同時,我們亦與多個香港知識產權專業機構保持緊密聯繫,從法律、政策到產業實踐,為品牌提供跨地域、全鏈條的IP保護與策略導引。這一跨境聯動機制,將協助企業在以下層面獲得切實支援:

  • 大灣區及內地市場的專利申請與版權登記
  • 商標註冊、侵權風險分析及法律諮詢服務
  • 創新商業模式與品牌價值的整體保護策略設計
  • 協助企業合法合規地落地內地市場與拓展業務
  • 實現粵港澳三地版權同步保護與執行協調

我們堅信:創新必須與保護並行,知識產權既是品牌的盾牌,更是企業發展的翅膀。

這次與南沙的深度合作,加上香港的IP專業網絡,將構建起前所未有的雙向保護體系,讓企業無懼侵權風險,專注拓展灣區與海外市場。

展望未來,《飛越品牌大獎》將繼續拓展與大灣區及國際IP平台的合作網絡,協助華人品牌在創新中立足、在保護中飛越,攜手打造一個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灣區品牌生態圈。

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生態:創新與跨境賦能

在創新驅動與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IP)已成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升級與青年創業的重要支點。

一、定義革新:從傳統產權走向數字資產

知識產權的範疇正不斷擴展。從過去的專利、商標、著作權,發展到今天可交易、可授權、可融資的 數字資產IP ,其價值也不再僅限於法律保障,更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展現。

當代IP包括:

  • 技術與平台:如AI演算法、跨境支付API等;
  • 內容與創意模型 :如短視頻腳本、直播話術、虛擬角色形象;
  • 虛擬設計資產 :包括NFT圖像、元宇宙建模、AR濾鏡等;
  • 商業運營機制 :如會員裂變、推薦機制、SaaS平台設計。

這些IP具備 高靈活性、高擴展性與跨境流通潛力 ,正成為香港及灣區青年創業者的重要資本。


二、制度協同:跨境保護成為創業起點

作為一國兩制下的區域合作示範,大灣區在知識產權制度方面不斷加強「政策對接」與「實務聯通」,為創業者提供清晰路徑與保障。

  1. 跨境登記與法律互認機制
    • 「三地一鏈」IP確權試點 :由香港知識產權署聯合深圳前海、廣州南沙推出,設計專利登記時同步提交資料,內地可優先審查,登記時長由18個月壓縮至4個月;
    • 區塊鏈電子證據互認 :香港律政司與深圳國際仲裁院合作建設跨境電子證據鏈,縮短侵權應對時間至7日內。
  2. 青年專屬支援與創業孵化
    • 「IP種子基金」 (香港科技園):提供最高100萬港元資助,用於專利登記、區塊鏈存證與IP訴訟保險;
    • 港澳青年創業基地 (南沙/前海):提供辦公場地、法律諮詢、版權登記工作坊等一站式支援。
  3. IP保護 × 國際化布局
    • 制度協同不僅是保護,更是通往國際市場的橋樑。愈來愈多香港初創選擇以灣區為「產品測試+政策保護+融資對接」的創業起點,再延伸至東南亞、一帶一路與歐美市場。

三、產業實踐:IP變現新模式正加速成型

隨著基建與制度到位,大灣區企業正透過多元模式將知識產權變現,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型:

  1. 文創產業 × 授權交易

    案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 騰訊

    將館藏畫作轉化為NFT,於拍賣平台進行跨境交易,收入用於文化保育,2024年授權金逾2,300萬港元。

  2. 科技產業 × 專利金融

    案例:大疆創新 × 香港知識產權交易所

    以無人機演算法專利打包發行ABS債券,籌得8億港元資金投入研發,實現科技IP資產化。

  3. 消費品牌 × 情境IP授權

    案例:香港茶餐廳文化 × 內地茶飲品牌

    授權門市設計與包裝應用,年銷售分成貢獻15%利潤。

  4. 數字平台 × SaaS出海

    將平台邏輯、API設計、用戶操作流程包裝為SaaS IP,輸出至內地與東南亞市場。


四、行業焦點:互聯網 × 電商 × 自媒體

這三大行業是知識產權應用與爭議最活躍的戰場,也是青年創業最集中的領域:

  1. 互聯網:IP等於技術護城河

    SaaS、AI平台、金融科技產品需注重演算法、UI設計與數據流程的專利與保密申請;

    建議搭配南沙政策使用雙地同步登記,加快進入市場。

  2. 電商:品牌即資產

    商標搶註、直播話術抄襲與裂變模型仿製屢見不鮮;

    採「先登記、後推廣」原則,並搭配IP保險產品降低風險。

  3. 自媒體:創意內容也要保護

    腳本、人物形象、背景音樂均可登記版權;

    建議利用區塊鏈登記系統及肖像授權合約明確權利。


創意,不只需要舞台,更需要保障

知識產權早已不再只是防禦工具,而是創業早期的核心資產與價值槓桿。粵港澳大灣區正以政策、技術與平台構建起完整的IP生態,讓創意不僅能被看見,更能被保護、變現與推向國際。

(一)從「十四五」到「十五五」:國家政策藍圖驅動品牌創新與市場拓展新格局

參與飛越品牌大獎2025,是企業抓住「十四五」規劃政策紅利、展示品牌創新與知識產權實力的絕佳機會。

《「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2021 2025年)節錄:

四大範疇

  1. 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
  2. 構建便民利民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促進創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
  3. 推進知識產權國際合作,服務開放型經濟發展
  4. 推進知識產權人才與文化建設,夯實事業發展基礎

政策重點

  1. 知識產權保護
    • 加強專利、商標和版權的保護力度,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提升執法效率。
    • 嚴厲查處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推動建立跨境知識產權執法合作機制,增強國際執法聯動。
  2. 知識產權商品化
    • 鼓勵企業利用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將專利和商標轉化為市場化產品,拓展企業收入來源。
    • 提供稅收減免及資金補貼等激勵政策,推動知識產權商品化進程。
  3. 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結合
    • 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積極申請專利,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市場化應用。
    • 提鼓勵企業參與全球技術競爭,通過專利戰略布局占據國際市場先機。

成效

  • 2024年我國共授權發明專利104.5萬件,同比增長13.5%;
  • 全年註冊商標478.1萬件,同比增長9.1%;
  • 截至2024年底,中國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4件,提前實現「十四五」規劃預期目標;
  • 中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475.6萬件,成為世界上首個突破400萬件的國家;
  • 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已提升至13.04%;
  • 知識產權使用費年進出口總額達到3564億元;
  • 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服判息訴率達到90%

其他指導文件

《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

《2024年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推進計劃》

來源: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知識產權局


(二)香港知識產權發展的最新動向與政策支持

背景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2023年香港躋身全球第十二大專利申請中心。而香港原授專利(OGP)制度的推出,為專利申請人提供更便捷的途徑,進一步加強香港專利制度與國際接軌。

同年,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 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在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排名第二,凸顯了大灣區的創新實力,以及香港在區域科技合作中的重要地位。

國家政策支持

《十四五規劃綱要》第六十一章港澳專章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為香港在知識產權商品化和區域協作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持。

知識產權對香港的經濟貢獻

研究顯示,2019至2021年間,知識產權密集型行業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平均貢獻達 8,779億港元(佔比32.7%),並創造了 109萬個職位,成為香港經濟增長和就業的核心驅動力。

大灣區協同效應

深圳、香港、廣州的科技集群提供了穩固的合作基礎,通過舉辦 「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高價值商標品牌培育大賽」 等活動,推動區域知識產權保護與商品化合作,深化區域聯動。

由香港提供的交流平台

1. 亞洲知識產權營商論壇

作為亞太區知識產權界的年度盛事,該論壇自2011年舉辦以來,吸引全球專家與商界領袖。2024屆論壇吸引了超過 3,000名參加者,並聚集了 160位專家 探討知識產權商品化與價值提升

2. 亞洲知識產權交易平台

該平台提供超過 28,000項交易項目,並連接全球知識產權參與者,促進跨境合作與知識產權交易。

1. 亞洲知識產權營商論壇

  1. 知識產權稅務優惠

    2024年推出「專利盒」稅務優惠政策,將合資格知識產權收入的利得稅率降至 5%,鼓勵研發投資與專利商品化。

  2. 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

    香港計劃於 2025年 成立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認可的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為企業提供專業的知識產權資訊和諮詢服務,提升管理和應用能力。

  3. 強化專利審查能力

    知識產權署正擴大審查團隊,計劃於 2030年前完成自主專利實質審查,提高審查效率。

  4. 完善版權制度

    持續優化《版權條例》,為創意產業提供全面法律保障,促進文化產業與創新發展。

來源: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香港知識產權署、香港貿發局

按此報名